一九初开三芬芬指的是生肖鸡、指的是生肖猴、指的是生肖狗。
一九初开三芬芬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生肖鸡、兔、狗、龙、猴、虎。
“一九初开三芬芬”这一谜语的解析需要从数字拆分、运算逻辑和象征意义三个维度入手。首先,”一九”可拆分为”一”和”九”两个数字,分别对应十二生肖中的鼠(序号1)和猴(序号9)。”初开”一词强调起始之意,暗示”一九”中的”一”更为关键,即鼠的象征意义。然而,”三三芬芬”部分则通过乘法运算”三三得九”直接指向猴(序号9),同时”芬芬”通过谐音”分分”强化了”九”的数字属性。这种拆分与运算的结合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谜语的典型特征。
在生肖谜语中,数字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。例如”三三”在传统文化中不仅代表数字9,还象征着全面、周到和平衡,如”三三两两”表示数量适中,”三三得九”则强调乘法运算结果。而”芬芬”则通过谐音手法,将”芬”与”分”联系起来,暗示着”分分”的精确性,这与猴的机灵、善于分辨的特性高度契合。这种数字运算和谐音的双重运用,使谜语既具有逻辑性又不失趣味性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”数理”与”谐音”的智慧结合。
值得注意的是,类似”一九各自昌”的谜语中,”一九”也被解释为数字10(1+9=10),对应生肖鸡。但”一九初开”中的”初开”更强调起始,因此更倾向于直接对应鼠(序号1)和猴(序号9)的组合。最终谜底指向猴,既符合”三三得九”的运算逻辑,又契合猴的象征意义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谜语解析体系。
猴相关
北京白云观有石猴分散三处,均为浮雕,找齐并非易事,所谓“三猴不见面”。游客到观要觅猴与摸猴,据说逐一摸过会得福。
耍猴表演可溯至东汉,《西京赋》绘百戏,”猿狖超而高援“。唐昭宗酷爱猴戏,”赐以排袍,号孙供奉“。宋后猴戏在市井大行。明宰相胡惟庸驯养猴子十余只供驱使、歌舞。《清稗类钞》载凤阳艺人韩七,全用猴子串演戏剧,从敲锣打鼓到生旦净末丑都由猴子充当。现代动物园和马戏团也有猴表演踏单车、跳火圈、走钢丝、翻筋斗……
戏曲武生演孙悟空,在脸谱、扮相、动作等自成一派,也称为猴戏,代表人郝振基、杨小楼、盖叫天等。
相传华佗发明“五禽戏”,模仿动物动作以舒筋通络,其中之一便是猿猴。中国传统武术中有“猴拳”,模仿猴子轻灵敏捷的动作。
鸡相关
雄鸡勇斗,古人想象其有辟邪神力。清初陈昊子《花镜》:“雄鸡能角胜,目能辟邪”。南朝宗慎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 “正月一日……贴画鸡户上,悬苇索于其上,插桃符其傍,百鬼畏之”。正月初一不杀鸡,这天是鸡的生日。成都一带春节期间仍流传在门楣贴鸡画。
山东一带娶亲时,女家选一男孩抱只母鸡随花轿送亲,与“吉”谐音。旧时还有“长命鸡”,男女各准备公鸡母鸡,婚礼当天把两鸡一起拴在桌腿,不时打公鸡,象征妻子制服丈夫,两鸡不得宰杀。
土家族称踢毽为“踢鸡” ,男女相聚踢“鸡”,接到“鸡”就可用草去追打任何人,青年借此追打意中人。大理白族流行“鸡米礼”,单礼为一只公鸡和一坛米酒;双礼为两只大公鸡, 一坛米酒一坛谷种,在嫡亲或姻亲中互送。
古代在结拜兄弟需宰雄鸡,在酒里滴鸡血,对天发誓,将血酒饮尽。 香港一带也有以斩鸡头为誓信的仪式。
狗相关
正月十六是瑶族“盘王节”。这一天以祭奠瑶族先祖盘瓠为主:跳祭祀舞蹈盘王舞; 举行还盘王愿的祭仪,宰牛祭盘王; 颂唱“盘王大歌” 。瑶族人上衣前短后长,女子腰带故意后坠一截,意在模仿狗尾巴。
布依族过年有“吃新节”,晚上设宴祭祖后祭犬,之后才入桌就餐。祭犬由年长者将“新粮饭”与三块猪肉放入狗食盆,边看狗吃食边念祭词,意在感恩狗为人类带来谷种。
雷州半岛到处都有石狗蹲立,现存古石狗近10000只,人称“雷州兵马俑” 。石狗源于秦朝汉越融合的图腾崇拜,现今雷州人逢年过节,初一十五或红白事均拜奉,祈福、祈雨、送子、忏悔等。雷州人还爱吃狗肉,俗语“狗肉滚三滚, 神仙站不稳”。石狗食狗相互交融。
广东地区最早把狗叫旺财,源于其叫声“旺旺”。狗年送礼都讨“口彩”,礼品都沾“旺”字。